北京人流行早晨起来吃焦圈豆汁儿,兰州人喜欢来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,而咱陕西城固的老百姓更愿意用一碗馋人的热面皮充饥。城固热面皮可是汉中人每天早上必不可少的一顿早餐。每天早上,在一个人头攒动的摊位前,总会有很多各式各样的人端着一碗红白相间的东西在大快朵颐,那就是传说中的热面皮。
与城固相聚不足百里的镇巴,是汉中的苗乡,班超的封侯之地,汉中的最远的边城,多元文化的潜移默化,形成了餐饮文化的包容与创新;筷到周末热米皮的老板李勇,就是这种多元文化熏陶下快速成长的一例; 如同镇巴的土菜做到了汉中城,镇巴面皮如今也走出苗乡,有3个镇巴人在外就把一碗面皮做的风声水起,一个是在京城发展的香婆婆面皮,另一个则是在福州的汉中一刀;还有个,就是近期迅速崛起的筷到周末热米皮;因为低调,在镇巴老家的面皮商户知之不多,但在外的影响力,在汉中面皮界不可小估。
不久前,华商网首发了镇巴小伙李勇在汉中面皮之乡--城固卖面皮白手起家的故事后,李勇和他的筷到周末热米皮着实火了,就在这一月,本来聘请来做招商专员的王静,自己把自己先招进来,她投了10万元,作为对李勇转型升级时第一个天使投资人;投了股的王静,极力避免参与管理,她说,我是个外行,李勇能下大决心谋划,将一碗小面皮做成连锁大事业,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动;我既然投资他的项目,从言行上我就要约束自己,做到不干预、少建议,让他少一份顾虑,多一份力量。
而本来想学一门技术准备出去打工的李涛,就这这个月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,从一名打工者升级为单店合伙人,并事实上成为一家新店的负责人;这个变化,来源于不久前,李勇推出的合伙人计划,就是投资3:7,成本回收后,分配7:3,这种大气的合伙政策,极大的吸引了很多想开店又资本短缺的创业者,24岁的李涛,就是其中的一例。
作为汉中面皮文化的公益推动者,首届汉中面皮文化节的策划人,凭海临风先生曾2次到李勇的家乡镇巴考察,他作了一段小记,描述了这个场景与思索。
从镇巴的县城大街小巷走上一圈,简单计算了下,就有60多家面皮店;一般都是一间门面;街上也有摆摊式的面皮摊摊,间或还有以自家一楼改造成餐厅的非街面小店;曾经有商家以果蔬味面皮试图走出新路,而城固的小杜面皮、汉中的汉品也曾有过加盟店。
-----2013年8月,第一次专程到考察镇巴考察后,一直没有下笔,一方面,镇巴的面皮如同镇巴的腊肉一样,商户的商业模式述了还停留在开门迎客,守株待兔的传统思路,商户间从不往来,自闭式发展,也导致有人自负、有人自卑,让人有点心情压抑;另一方面,对一个地方与一个产业的判断与解读,仅凭一次走马观花式的周访,似乎也不严谨。
今天3月,再次抽空专程到镇巴,街头又多了十几家新面孔的面皮店,而小杜面皮的加盟店如今已换了别的店牌,远在北京的镇巴面皮驻京代表--香婆婆面皮,再次升级到百余平方,另立了0916的热米皮店,半年多的时光,镇巴面皮的起伏,有些让人感慨。
---镇巴作为汉中十县一区之一,镇巴面皮业的场景,基本是全汉中面皮界的缩影;也许,经营什么不是主要的问题,怎么经营才是问题;生意如生命在生生息息、起起伏伏,怎么把握与如何驾驭,寄意汉中面皮的商家们多点思考了。
----近期,李勇已将过去用了多年的碗底香面皮招牌换成筷到周末热米皮,他准备筹备一场盛大晚会,来回馈多年来城固人们对他的支持与厚爱;他已邀请专业模特,将在活动现场展示汉中面皮文化、与筷到周末热米皮的系列招商模式。
就在发稿前,筷到周末热米皮又传来新消息;又一家合伙新店正在选址而筷到周末热米皮的品牌营运中心,作为汉中本土2800多家面皮业商户中,少有的营运中心,将在10天内落成;从经营门店,到经营品牌,镇巴小伙李勇再一次迈出一大步。